三、分析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4 ~ 3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50 分 )
34.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列宁在谈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
(1) 为什么“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
(2) 列宁的该论断包含了哲学的哪个原理。
35.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财政经济严重困难。面对国防建设亟待加强,从战争的废墟中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任务极为繁重的形势,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两手抓”的思想:一手抓国防建设,建立强大的国防军,巩固国防;一手抓经济建设,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为新中国的经济大发展奠定基础。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对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和阐述,指出“一定要加强国防”,而加强国防建设“首先要加强经济”,“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摘自《解放军报》 2004 年 9 月 30 日
材料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科学分析和准确判断国际战略总体形势和我国国家安全环境的重大变化,明确指出时代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他指出:“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现在根据新的观察、新的分析,下决心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定要抓紧利用当前和平时期这个良机,先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同时,要不失时机地、认真地搞好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和军队的长期性、根本性建设,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证。”基于这一科学判断,我们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军队和国家建设由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的重大决策。为了使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幅度裁减军队员额,调整国防科技工业的布局,军队开放部分机场、码头、仓库、铁路军事专用线等军用设施,培养军地两用人才等,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减轻了国家财政的压力,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经济建设。
——摘自《解放军报》 2005 年 10 月 25 日
材料 3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军队建设协调发展,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确保国防安全,是党执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国防和军队建设不仅关系到能否维护好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而且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立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国防和军队建设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标志,也是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体现。历史经验说明,一个巩固的国防,一支强大的军队,始终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始终是党建设成就和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
——摘自解放军报 2004 年 11 月 3 日
材料 4
200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举行,多种新式武器接受检阅。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国庆阅兵,新武器、新装备、新方队,以恢宏、磅礴之势,再度震惊世界。
——摘自人民网
根据所给材料回答:
(1) 指出材料 1 、 2 、 3 各自所反映的基本观点或理论。
(2) 根据材料 3 、 4 ,说明当前为什么要重视建立强大的国防建设?
36.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1840 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 1842 年 8 月 29 日 ,清政府派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在停泊于南京长江江面的英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 1843 年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1844 年 7 月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 10 月签订了中法《黄埔条约》。
材料 2
在中法战争后期, 1885 年 3 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前线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法国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为此而垮台。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竟以此为和谈资本,加紧妥协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新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
材料 3
中日甲午战争时,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而外交活动和战争指挥权则掌握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手里。 1894 年,清廷为筹办慈禧太后 60 岁生日庆典,除要求各级官员捐纳外,还提用户部饷银和边防经费,甚至挪用海军军费。战争爆发后,大小官员考虑的头等大事不是如何抵抗外敌,而是给皇太后送什么礼物。 11 月 7 日慈禧太后寿辰,恰好是日军攻陷大连之日。慈禧太后却照样在宫中升殿受贺,大宴群臣,还让皇帝与大臣们陪坐听戏 3 日,不问国事。指挥战争的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控制的北洋海军和淮军的实力,消极避战,积极求和。清政府还下令不许接济和支援台湾军民的浴血抗战。在这种情况下,中日甲午战争最后只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
材料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以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守旧派虽然一度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与列强讨价还价及排斥异己,实际上却一直在背后牵制、破坏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官兵与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及亲贵大臣们西逃。 1900 年 9 月 17 日,她在逃亡途中发布镇压义和团的上谕,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非痛加铲除不可”;并命令各地文武官员对义和团要“严行查办,务净根株”。同时,她又派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勖向八国联军乞降求和。此后,清军便公开与八国联军勾结起来,一同屠杀、镇压义和团团民。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的反侵略战争,就是这样被中外反动派联合绞杀的。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 根据材料 1 ,如何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结合材料 1 、 2 、 3 、 4 分析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7.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
我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刘某与某国取得联系后,以出国治病为名,提出申请到该国,经批准出国后,他向该国提出政治避难,公开声明与我国“脱离关系”,并发表诽谤和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诽谤和侮辱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章,在国际上造成极坏的影响。
材料 2
被告人吴某,男, 32 岁,某通讯社编辑;被告人马某,女, 29 岁,某杂志社编辑。某年 3 月,被告人吴某与前来北京采访七届人大五次会议的香港《快报》记者梁某相识。梁某为获取中共十四大的报告稿,唆使吴某进行搜集。同年 10 月 4 日上午,吴某利用工作之便,将本单位有关人员内部传用的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送审稿 ) 私自复印一份携带回家,并于当日下午指使被告人马某按照事先约定的地点将该“报告”非法提供给梁某。梁某使用私自安装的传真机将此“报告”全文传给《快报》报社。 10 月 5 日,香港《快报》全文刊登了这个“报告”。 10 月 21 日,梁某与吴某、马某在约定的地点会面,梁某付给吴某外币兑换卷 5000 元。
根据材料回答:
(1) 根据材料 1 ,分析刘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假如构成犯罪,构成什么罪?
(2) 根据材料 2 ,吴某与马某的行为构成何罪?理由是什么?
38. 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道试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选做题Ⅰ:
以下是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材料:
材料 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材料 2
胡锦涛在讲话中强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摘自胡锦涛“ 6 · 25 讲话”
材料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材料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如下问题:
(1) 结合材料 1 、 2 ,并联系改革开放的历程,分析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2) 结合材料 3 ,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原因。
(3) 如何理解材料 4 中所提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选做题Ⅱ:
材料: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综合国力概念全面地反映国家的国情和实力,比较准确地反映国家强弱、兴衰的状况和发展趋势。过去,大国之间也进行综合国力的较量,其中军事力量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几乎所有国家都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强盛衰落,最终起作用的是综合国力,核心是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而不单纯是军事力量。一个国家是否在 2l 世纪多极化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也主要取决于它能否占有经济上的优势。因此愈来愈多的国家重视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把经济安全置于国家安全的首位。
试述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竞争有哪些特点?
三、分析题
34. 【参考答案】
(1) “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由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决定,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必须用公有制加以取代。
“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是由各国国情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这些特殊性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2) 列宁的以上论断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统一性表现在,其一,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所以,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其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时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时间内则变成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亦然。其矛盾性表现在:二者的含义不同;并且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5. 【参考答案】
(1) 材料 1 反映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一基本理论;材料 2 反映了“国防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大局”的基本原理;材料 3 反映了“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内容”。
(2) 因为: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国防和军队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国防和军队建设;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国防和军队建设。目前,我国安全环境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够安全的因素,尤其是少数国家出于意识形态和自身利益的需要,凭其经济、科技、军事优势对我实施西化、分化和遏制;台湾分裂势力发展,台独势力猖獗;境内民族分裂势力、少数极端势力、恐怖主义势力也有所抬头。这些影响我国安全环境和地区稳定因素,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利益,摆在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
36. 【参考答案】
(1) 其一,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被纳入了欧美资本主义的世界条约体系。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则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其二,随着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武力强迫打开,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从一个享有完整主权的独立国家,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国家,走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发展的道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 自 1840 年至 1919 年,中国人民为反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都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是最根本的原因。
社会制度的腐败。清中叶以后,封建统治日趋衰落,进入近代以后,社会制度更加腐败。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总是把防止人民的反抗放在首位,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以后危及自身的统治,宣扬“防民甚于防寇”,常常压制、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导致反侵略失败。甚至在反侵略斗争取得一定胜利的时候,腐败的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经济技术的落后。进入近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而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经济总量较小,工业技术落后,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改变这种局面,必然导致被动挨打。经济技术的落后,又使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这是中国军队在战场上失败的重要原因。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的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的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当时的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落后,关键是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打击人民群众的动员。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斗争一再遭到失败。
37. 【参考答案】
(1) 作为行为主体的刘某,在我国是高级干部,他与境外相勾结,提出政治避难,发表诽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诽谤我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文章,且造成极坏影响,是故意实施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和安全的行为,构成了犯罪,构成背叛国家罪。
(2) 被告人吴某和马某作为行为主体都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主观方面都是直接故意;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保密制度。尚未公开的仅供内部传用的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 送审稿 ) 属于国家秘密法规定的国家秘密,即“是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 《国家保密法》第 2 条规定 ) ;客观方面是把这个“报告”非法提供给梁某,致使国家秘密泄露。所以吴某和马某构成了犯罪,是构成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吴某和马某构成共同犯罪的共犯。
38. 选做题Ⅰ:
【参考答案】
(1)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其中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内容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由上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开放的理论体系。
选做题Ⅱ:
【参考答案】
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特点有:第一, 21 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场竞争中,处于科技发展领先地位的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
第二,网络功能的变化,使人类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经济时代,这将导致信息替代资本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并最终成为核心资源。
第三,联合争强、集团取胜的“航母式”模式,将是未来竞争的主要手段。在这一方面,欧盟已经先走一步,以联合力量与美国争高低。东亚地区也正在加紧行动。 21 世纪的竞争主要在美、亚、欧三大板块间展开。
第四,新世纪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的“创新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强大动力源。
第五,进入新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具体形态上表现为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和军事实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又取决于人才和教育的竞争。
第六,在新世纪的角逐中,还存在着少数发达国家为了本国和本集团的利益,以“新干涉主义”为借口对其他国家进行制裁甚至是武装干预的危险。